我一直認為,這些年我國的市場就是“機會市場”。改革開放,各行各業釋放了巨大的創業機會 ,伴隨這個巨大的機會,在制造業中原本不宜占第一要素的一些操作手段,如:營銷、概念、牌子、超低成本……卻長期唱起了主角,使得我國產品市場呈現的景象是:亦真亦幻、斑斑駁駁、云里霧里。
隨著行業的成熟,人們對產品品質的認知大大提高,對品牌附加值得認同也大大增強,人們渴求的是:貨真、品高、價實,促使制造業開始回歸自己的本真——優質產品的制造。
一個優秀的品牌,一定是優秀的產品托出來的,其他方法托出來的都是浮云?!肮そ尘瘛睘槭裁磻\而生?正是消費者理性的回歸。一個經典產品的背后支撐太多了:一臺臺設備,一道道工序,一層層工藝,一點點操作,一滴滴管理,那是浸透著多少功夫在里頭的!
我敬佩那些有歷史的老規模企業,我們建個廠、搞個營銷,甚至搞個研發,都可以打個躍進,唯獨制造是打不了躍進的。制造這個環節從研發、原料、工藝 、流程、品控等每個過程都需要慢慢沉淀,尤其是各崗位的操作工,特別需要長期的沉淀,沒有系統的沉淀,靠快速躍進怎么可能持續地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呢?
現在中獸藥很火,但做得好的企業背后一定有很好的支撐,冀中的中藥能受到業內的好評,那也是有多少年功夫在起作用的。從選藥、工藝、設備、人員、品控,哪個環節掉鏈子能行?
單說選藥材,憑什么依據選?以檢測藥材某種成分含量作標準選?比如黃芪,黃芪根須的黃芪甲苷含量比好的黃芪飲片都高,那為什么大藥廠用黃芪飲片而不用黃芪根須?比如連翹,沒有蒸的連翹苷與采摘后即蒸的連翹苷含量沒多少區別,那為什么使用二種藥材制成品效果卻大不相同?比如山銀花的綠原酸含量比金銀花還高,那為什么金銀花比山銀花價格貴了3-4倍?中藥材的作用肯定不是單一成分在起作用。把這些藥材從選料鬧明白,你說得多少功夫?冀中公司為什么長期配備老藥工選藥材,就是單憑化驗室是不能科學遴選的。
中藥提取工藝就更復雜了,從藥材投放程序、投放時間、投放溫度,就更需要功夫去一點點摸索了,這就是為什么中藥品種不宜貪多,但要做精。一旦你對一個產品工藝不斷研究、提高,不斷獲得用戶認可稱贊,甚至收獲很多粉絲級客戶時,你就對制造產品“上癮”了,不“上癮”也得“上癮”,否則粉絲客戶不答應。
冀中發展二十余年,從謀求生存到追求發展及至現在有了一定的品牌影響,各種運營方法都在企業使用過,但感受最深的還是:做企業就要回歸到做企業的本真——產品品質,這應是企業最本質的東西,舍去這個,還有什么能成為首要因素?
吳里明
2016.11